X
X

江淮柱石丨立足煤、延伸煤、超越煤

发布日期:2021-07-19 浏览次数:4243

国企担当·安徽脊梁

安徽省国资委、安徽卫视联合安徽省属29家企业推出29集微纪录片《江淮柱石——安徽省属企业风华录》,通过一件件珍贵的“国企之宝”,讲述企业的奋斗故事,全面展现安徽29家省属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企业风采,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!

从破解地方燃“煤”之急到“5G﹢智能采煤系统”高科技工作模式,在安徽卫视7月19日晚播出的节目里,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龚乃勤激情讲述皖北煤电人敢闯敢拼、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精神。

一块煤的使命

百年激荡、江淮柱石,我是皖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龚乃勤。

我身边是一块产自皖北煤电的煤。煤炭,作为工业的粮食,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。安徽因坐拥亿吨级煤炭基地而骄傲,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经济体制下,却只能“望煤兴叹”。
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安徽工业经济乘改革的东风,大干快上,亟需强大的能源支撑。但是,由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体制束缚,虽坐拥丰富煤炭资源储备,但安徽省却没有足够的煤炭支配权。

为摆脱“坐在煤山无煤烧”这一窘境,1984年3月,省委、省政府解放思想,组建了皖北煤炭工业公司,这就是皖北煤电集团的前身,破解了地方燃“煤”之急,点亮了安徽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“火种”。

立足煤、延伸煤、超越煤

皖北煤电是改革开放的产物,骨子里就具有解放思想、敢为人先的基因。三十七年来,我们自信自强,在夹缝中求生存、在市场中博发展;三十七年来,我们砥砺奋进,从地方“小煤窑”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;三十七年来,我们坚韧不拔、众志成城、特别能战斗,凭借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。

伴改革而生,与改革同行,浸润改革基因的皖北煤电人,直面“资源配置不到位、政策惠及不到位”等先天不足,挺进大西北、扎根晋陕蒙,上游“找”资源,下游“跑”物流,左手“挖”原煤,右手“精”加工,在“立足煤、延伸煤、超越煤”中,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。

2020年5月,麻地梁煤矿的“5G﹢智能采煤系统”正式投入使用,实现了井下无线网全覆盖、井下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地面智能中控操作,生产效率提升,运营成本降低,一点点构筑着“少人则安、无人则安”的梦想,生产方式的升级在改变着煤矿工人的工作模式。原来顶着“傻大黑粗”形象的工人们,彻底由“黑”变“白”,五百万吨产能吨煤电费不足周边煤矿的一半。2020年,麻地梁煤矿入选了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。

在安徽省属煤炭企业中,皖北煤电集团率先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掌握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的十个矿产资源开发及配套项目,获取约四十亿吨煤炭资源储备,为皖北煤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三十七年来,坚持改革创新的道路,发扬敢闯敢拼的精神,皖北煤电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,规模不断壮大、实力逐步提升,从地方小矿贫矿,发展成为主要产业地跨全国十一省二十市的综合性企业集团。

为防疫开足马力 展现国企担当

2020年初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皖北煤电闻令而动、听令而行。在国家急需抗疫物资的关键时刻,主动扛起国企的使命担当。此时,与中石化合作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,刚刚进入试生产阶段,就迅速转入战时状态,开足马力生产抗疫物资所需的原料。

2020年春节,中安联合煤化工分公司正在准备春节生产计划,疫情就是战情,公司要求生产线必须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,全力为下游医疗防护用品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。

一手抓疫情防控、一手抓安全生产,化工装置一直保持满负荷稳定运行。疫情来势汹汹,所有人没有一句怨言,当班员工放弃休假,二十四小时坚守岗位,巡检到每一块仪表、每一台设备、每一个阀门、每一条管线,确保装置平稳生产。

“一轴两翼三新”发展新格局

新时代,新起点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在省委、省政府以及省国资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皖北煤电集团将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,倾力构建以煤、电为主轴,物贸、煤化工为两翼,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新业态为动能的“一轴两翼三新”的发展格局,奋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综合性能源企业。

敢为人先,闯出发展新思路;

锐意创新,引领未来新征程。